低温世界
低温世界
然前言
大一上学期期中的时候,有几门自选的通识课,我选的其中一门是低温世界,讲的是人类在超低温邻域的研究历程和成就,还有各种各样的低温知识。客观来说,这些通识课谁也不会去认真听(混个学分而已),而主观来说,我认为这门课非常有意思,不是因为课程本身,而是老师。
学历牛逼、讲课幽默等等等等,这些好老师所拥有的品质就不再赘述了,他最令我赞赏的一点是他的追求:人不应该太理性。他的观点是:“像我们这些人一天到晚学理科的,就很容易理性过头,然而真正给生活带来有趣的,也许还是感性”,现在想想,还是觉得说的真他妈好!
“为了让我们更加感性“,他给我们的结课作业是写一篇科幻小说(他极力建议我们这么做,体裁不限,诗歌更好,当然你要写一篇又长又臭没人爱看的论文也行),主题是“全球气温在-30°人类怎么生存”。
凛冬纪元
以下是我的拙作:
公元5022年
它来了。对此,人们早就知道了。3000多年前,天文学家观测到距离太阳系1500光年的地方,一个巨大的天体正在向太阳系飞来。根据轨道溯源推测,该物体可能源自距太阳系4亿光年的UGC 12591星系。由于该星系快速的自旋,该天体被加速到了极高的速度,最终摆脱引力束缚,进入宇宙空间。经过6亿多年的旅行,他的速度已经由原来的接近光速,下降至光速的百分之50。然而科学家发现令人沮丧的事实是,它的航向,直指太阳系。当时信息一公布,立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极大的恐慌,公众也随之分为两派:粉碎派和逃亡派。然而后来经过证明,两者均不可行。首先以人类现有的核打击能力,对如此巨大、高速物体的拦截手段能力几乎无效;而“流浪地球”计划更不可能,就算能制造出行星发动机,地球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推力,最终解体,正如几颗子弹击中鸡蛋,鸡蛋不会被推走而会碎裂一样。现在看来,当时的解决方案都充满着21世纪特有的幼稚和幻想。直到最后人们才发现,自己能做的,只有等待和祈祷。
它即将穿过奥尔特星云和克依伯带,其中大量的星际尘埃和碎片会对其进行干扰,使得科学家也无法准确预算其轨迹。那一天,全人类都站在地表仰头望着天,其实他们什么都看不到,他们都在等待命运的审判。最终,人们见证了改写文明进程的一幕:该天体几乎和木卫4一般大,以平行于黄道面的角度进入太阳系;当时冥王星正在进入天王星的轨道,恰好避开了它;而其他行星都在太阳的另一侧,于是它径直撞上了木星。由于木星的质量过于庞大,这次撞击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,反而它自己粉身碎骨,形成了一片长达数个天文单位的尘埃。就在人们欢呼雀跃的时候,科学家却观测到,在接下来数年的时间里,尽管一部分撞击产生的碎片被各大行星所捕获,仍有大量的碎块存在于各行星轨道间,他们渐渐被太阳引力所吸引,最后汇聚到了朗格拉日点,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保持相对静止。随着碎片越来越多,人们惊恐的发现,他们已经在地日之间,汇集成了2千万千米宽的屏障,挡住了绝大部分阳光。失去了阳光的热量补给,地表将在5个月内降温至零下30度,在地热作用下温度渐渐稳定。对于全人类来说,冬天即将到来。从公元5022年到人类有能力将碎片屏障清理干净的那段艰难岁月,被称为凛冬纪元。
一开始人们都普遍认为,如此的低温会对人类的工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,甚至可能会倒退回上一个工业时代。然而,凛冬纪元期间的工业却出人意料的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。首先是超导电缆的大范围使用。其实,早在22世纪,人们就已经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了-20的高温超导,只r是限于保持该温度的成本过高,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用。凛冬纪元下温度恰好就是-30度左右,给高温超导的应用提供了绝佳的环境。在过去的几年内,人们将几乎所有电网换上了超导电缆,能源的利用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,在某 =度上促进了工业的进步。随着“常温”下超导的应用,另一项技术的成熟也翻开了人类文明崭新的篇章:可控核聚变。2000年以前,人类以托克马克的方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,而由于维持线圈低温下超导需要大量能量,聚变的功率始终是负的。现在,曾经的理想终于变成现实:人类获得了无尽的清洁能源。环境所迫,人们也发明了各种低温使用的物品,如低温汽油、发动机等等等等,工业已经为到来的寒冬做足了准备。
生活
由于极低的环境温度,人们外出时都必须裹上几层厚厚的外衣。以前只有在南北极才穿的衣服,现在已经普及到了全世界。街上的行人无不打扮的严严实实,带着帽子、耳帽,难以分辨出彼此。显然,一开始人们并不适应这样的生活,许多人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冻伤。在某些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,由于当局没有足够的能力及时提供保暖措施,在低温中死去的人不在少数。生活中在室外的物品都加上了加热的设计,比如保温杯,使用自带的电源给杯体里外都加热,既能保持水温,也能防止人们在拿起水杯时手被黏住;人们还发明了低温笔,也使用自带的热源,并且换上了特别的墨水,使其在低温下不会冻结,能正常使用。室外环境如此恶劣,早已不适合人们活动,所以人们兴建了无数的室内恒温运动场,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。当然,室外运动的人也有不少,他们穿着特制的运动鞋,有的甚至是短袖短裤(这种东西在凛冬纪元已经很少见了),或跑步,或打篮球踢足球。这些人以这样的方式,去适应环境的变化,去抵抗自然的摧残,他们是凛冬纪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凛冬纪元的生活是慢节奏的,人们不用再像几千年前那样,把两天的事压缩到一天做完。窗外早已是白茫茫一片,穿着厚厚的衣服的行人慢慢走着,公路上加厚、带着防滑轮胎的汽车慢慢的开着,转角的红绿灯也在缓缓地闪着。尽管工业、科技都在蓬勃发展,人们的生活节奏却慢了下来,这种现象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成为凛冬效应。一方面,各种各样的交通都因为-30的极寒而停了下来,到处都是白雪皑皑。知道后来拥有了相关的技术之前,全球的商贸、物流一直处于停滞状态。网购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,低温下人们的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。另一方面,低温唤醒了人们懒惰的本性,铁打的身体磁铁打的床–是时候该冬眠了。
保暖成了低温纪元里最主要的问题。农业生产都移进了室内或地下,使用人造光源来代替阳光。所以,人们的日常饮食与以前没什么区别。所有能呆人的地方,都加上了隔温层,这就使得凛冬纪元的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庞大,配上白茫茫的背景,人类显得更加渺小。
白雪皑皑的世界,滑冰和打雪仗等活动成了人们的日常。入夜之后,气温平均降至-50度,城市依旧是灯火通明,一来是获得了无尽的能源;二来凛冬纪元的夜生活极为丰富,人们在路边打火锅,吃烧烤。虽然环境恶劣,生活的乐趣还是要继续的。
环境
旅游对于人们来说变得索然无味,到处除了雪还是雪,除了冰还是冰。许多自然事物由于快速的降温保持了原有的状态,如瀑布、野生动物等,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冰雕。(人们花了很大功夫挽救了绝大部分野生动物,但还是有不少在低温中灭绝了)。实际上,只有凛冬纪元的前期才有漫天的雪,后来由于极寒空气中水蒸气越来越少,便不再下雪,世界也平静了下来。地表早已难见液态水,连海洋也几乎全部结成了冰,人们餐桌上的海鲜因此也少了,成了奢侈品。大部分水都转化成了固态,对地质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地表开裂,地壳下沉等时有发生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。
凛冬纪元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低温下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。正如几千年前尼采说的,“凡杀不死我的,会使我更强大”。从一开始的绝望,到后来依靠低温发展起来的可控核聚变,彻底解决了供暖和能源问题,再到低温科技的蓬勃发展,人们的生活再不断变化、不断改善。极寒下的生活是艰苦的,人们一开始始终怀疑,过去那些温暖如春的历史是否真的存在;现在人们才意识到,凛冬将至,春天还会远吗?
自评
别的不说,写的一坨屎,狗屁不通,或许Chatgpt写的都比我好。主要是当时我是这样想的:脑子里乱七八糟、过于离谱的想法太多了,要全部写出来就不是科幻小说,那就成聊斋志异了。况且那时我阳了好几天,发烧正厉害,真的神志不清,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胡说八道,一点理性都没有。
其实就算自己没发烧烧到39度,也未必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,只是这样一来,觉得自己没有全力以赴,觉得自己太对不起喜欢的老师了。